天鼓樂器

「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
人心之動,物使之然也。
感於物而動,故形於聲。
聲相應,故生變;
變成方,謂之音;
比音而樂之,及干戚羽旄,
謂之樂。」
-《樂記》
緣由
緣起於中國西周的編鐘,以空靈、悠遠、深沉、醇厚為其音質特色;
它以中國五聲調式為基礎;五聲音階起源於中國春秋時代,按五度相生之規律,
從宮音開始到羽音,依次為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
在中國的音樂文化中,被視為正音。其他衍生出來的音,被視為偏音。
正音,故能正人心,使人心趨於向善、向上、向正;
偏音,則會提醒你,我們身處在現實世界。

五音養生
五音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
五行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
五臟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
五色:土、金、木、火、水
五性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
天鼓為五聲音階,五音對應五行,
作用貫通於人體的五臟、陶冶人的五性等,
對人的身心起到良好的調理作用。
對於精神緊張、舒緩壓力,緩解抑鬱行之有效。
在古代中醫不僅用針灸、中藥,更兼用樂療。
《黃帝內經》就提出了“五音療疾”的理論;
《左傳》中,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,可以使人百病不生,健康長壽;
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,不純為了娛樂,
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、頤養身心。
百病生於氣,止於音。
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〈心率、心律、呼吸、血壓、脈搏等〉相吻合時,
就會產生生理共振、共鳴;這就是“五音療疾”的身心基礎。

天鼓簡介
身呈扁圓形,鼓面為八瓣蓮花作為音舌分佈一圈。
採用鈦合金製成,圓潤飽滿,工藝精湛。
鼓身簡潔精美,便於攜帶。
融合了編鐘、罄、古琴、古箏的音色,豐富並極具質感的對比性,低音古樸深厚,如琴瑟低語;高音如高山流水,清緩明亮,奏者輕敲鼓面每一下都是對心靈的洗滌。不論是何樂章叮咚如泉般流進聽者的心裡。輕擊鼓面時,似編鐘般的樂音靈動於鼓上。它的每一個音階都在還原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的空靈、悠遠、深邃、沉穩、純淨與悠揚細膩。
天鼓,聲音悠揚清遠,簡單易學卻又變化高深,作為佛家法器,常演奏天鼓還有凝神靜氣,舒緩心靈的養生作用。感召靈魂深處的召喚,人與內心的契合,醍醐灌頂間,無一絲塵埃,一切靜好。

功能領域
天鼓作為傳統文化的新載體,可以廣泛用於宗教佛學、禪茶養生、瑜伽冥想、胎教和兒童早教、音樂治療等領域。
早教音樂啟蒙:有助於培養樂感和創作興趣,增強左右手的協調能力,刺激手部神經末梢,促進大腦發育,使眼耳腦手心更為靈巧貫通。
怡情養生: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,通五臟“脾肺肝心腎”。聲借氣場,氣借聲場,能與人的頻率產生共振,使得五臟安寧,形神合一,調補氣血、整固五臟。
抒發情緒:音色穿透力極強,直達靈魂深處,能調暢人的情緒、抒發情感。不需具備音樂背景,盡情發揮跟隨內心的節奏敲打出,屬於自己的旋律。
高級靜修:宛轉悠揚空靈、強有力的穿透力,注意力很容易集中,一呼一吸在鼓槌的起落中,雜念皆消、身心合一,讓人容易進入極為寧靜的狀態。
心靈伴侶:天鼓每個音對應的波動頻率是不同的,當下的狀態與它的頻率吻合產生共鳴,對自己有宣洩,或是對心靈有些療癒的幫助。


天鼓之美
簡之美:沒有龐雜的樂理體系,不需要音樂基礎,簡單易學上手快。
色之美:鼓面表色工藝精絕,手感絲滑,發出金屬光澤熠熠生輝。
形之美:鼓面的蓮花瓣音舌,呈光束般的遍佈四周,旋轉綻放。
空之美:鼓底大圓滿設計,空生妙有,天籟之音。
音之美:天鼓融合了編鐘、罄、古琴、古箏的美妙音色,極富穿透力。
韻之美:天鼓仿天法地,靈音初起,古韻徐徐入耳。
便之美:造型簡潔、小巧精美,便於儲存又不占空間,隨時可以帶著它。

天鼓演奏方法
位置:
可選擇坐在沙發或椅子將鼓放於腿上,以不滑落為佳。
不建議放得離身體太近,否則不易演奏靠近身體一側的音舌。
盤腿而坐,空鼓放置位置同樣以便於手的靈活運動為佳。
也可將鼓置於高度便於演奏的鼓架上、桌案上站立演奏。
沒有既定模式,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,舒適為宜。
敲擊:
演奏時可徒手或使用鼓槌,並無絕對的限制。
鼓會因手或鼓槌的不同力度或彈擊方式呈現出不同質感的音色。
瞭解發聲原理:
天鼓是由音舌的震動帶動整個腔體共鳴的樂器,所以無論是徒手演奏還是使用鼓槌,目的是讓音舌能有效的震動。
在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和節奏的同時,只需盡情發揮,跟隨內心的節奏敲打即可產生各種只屬於自己的,與他人不雷同的有趣旋律。天鼓音色低音渾厚飽滿,中高音空靈悠遠,與水滴聲相似,玲瓏剔透,空靈十足,又有無限的神秘感,仿佛是源自心靈深處的召喚!會因手或鼓槌敲打的不同力度而呈現出不同的質感。


★天鼓樂譜連結★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三希典藏-天鼓
歡迎來電洽詢天鼓產品07-2265068。或加Line 
高雄中正店現場有展售可供試音。
聆聽聲音文章分享
五臟六腑都會發射頻率,生病就是頻率走音啦!
你知道腦有腦波,但其實你的血液、器官也都在振動,
你的身體根本就是交響樂團!
你早就知道腦部會發出腦波,也可能在醫院做過超音波檢查,還聽說音樂可以治療部分疾病、醫院用體外震波碎石術來震碎腎結石。
但你可能不知道,不只腦袋有腦波、聲波對人體有作用,其實身體每個部位和組織,都在發出頻率!
1930 年代,美國物理學家羅耶.里夫(Royal Rife)發現,每一個物體包括細菌、病毒,都擁有各自的固有頻率(natural frequency)。
物理學發現,每個原子都有其頻率,而人的身體即是由約 7 乘以 10 的 27 次方個原子所組成,這些原子構成了超過 75 兆個細胞。
所以,我們的每個細胞也都有其頻率(儘管你聽不見,但包括你正在滑的手機螢幕、你的水杯、衣服和鞋子,都在微微振動著)。
在羅耶.里夫的發現之後,陸續有各界研究者開始對人體各器官的頻率進行檢測。
事實上,我們身體的不同部分——骨骼、器官、組織和循環系統,都有它們自己特定的頻率。
大體而言,人體細胞成形後,固有頻率大致在 3 ∼ 17 Hz 之間,但是也會因受測者的性別、年齡、肢體動作或所處狀態,甚至受測對象是活體與否而有些許差異。
人體 70% 是水,聲音可輕易影響它
知名生物物理博士王唯工教授,在他的《氣的樂章》一書中提到,身體的系統運作就是一種共振現象,人體中不斷的有交互的波在運轉,器官間皆以不同頻率的共振,維繫著人體的運作,血液也是靠著共振波輸送到全身各部位。
如果你想要立即體會這點,只要做幾次深呼吸。當你放慢呼吸時,你的心跳和腦波也會緩和下來。
反之,當你的腦波在和緩狀態時,你的心跳和呼吸也會變慢。
國際級聲音治療大師強納森.高曼(Jonathan Goldman)曾說道,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支另類的交響樂團,各自演奏著獨一無二的交響曲;當我們處於平衡與和諧的狀態時,稱作「完全的」健康(sound health)。
但是,如果第二小提琴手拉錯了音,會發生什麼事呢?整個樂曲可能就荒腔走板了,聽起來鐵定挺不舒服(dis-ease)的,可不就是病(disease)嗎?
研究聲療的藍道爾.麥克萊倫(Randall McClellan)博士也指出,在聲音治療的領域裡,很重要的一點是,人體是一個綜合的頻率系統,會以這種方式跟各種不同的頻率共鳴。
我們知道,人體組織中,70% 以上是水,水本身就是很好的聲音介質。
這麼說來,我們就只是一袋會走路的水,聲音能隨時影響或改變它。
這麼說來,現今愈來愈受重視的音樂療法或聲能治療,可見也是有其科學根據的。
文章來自Jack陳宏遠https://m-acoustics.net/zh-hant/l05/
為什麼聲音美學是人類美學的最後一塊拼圖?
你的美學素養,還停留在視覺、嗅覺與味覺的體驗嗎?
聲音美學,比你想像的更多元豐富!
美學一詞的概念,源於希臘語「aisthetikos」,意義是「對感觀的感受」。
簡單來說,就是一種對於美的感知。
人類常用的感知,就是我們常說的「五感」,五感當中,與美學最有關聯性的,當屬視覺。
舉凡達文西的畫作、莎士比亞的戲劇、或是札哈哈蒂的建築;即便在東方,也可能是蘇東坡的詩詞、王羲之的書法、或是景德鎮的青花瓷。
從古至今,視覺美學的影響力不僅不曾間斷,更以多元的型態開展出來,像是 3D、光影、電影、動漫等藝術風格,至今仍是千姿百態、風情萬種。
近年來,有另一種美學感知越來越受到大眾重視,即嗅覺與味覺。
這可能要歸功於米其林指南的影響力,讓廚師們更加精進自己的刀工、擺盤、食材挑選、火侯掌控,讓上桌的食物在嗅覺與味覺上,達到了一個藝術美學的層次。
然而有趣的是,我們仔細想想,人類感知上相當敏感的聽覺,在美學的討論上卻少之又少。
魔音大師創辦人兼技術長陳宏遠(Jack)表示,這是因為在人類發展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,對聽覺的訓練是乏善可陳的。
Jack 認為,聽覺是所有感知中最敏感的一個器官,甚至超越視覺、味覺及嗅覺,
他舉例表示,即便看到一幅令人感觸很深的畫作,或是品嘗到一道無可挑剔的美食,都很難使人感動掉淚,但在聽覺上就不一樣,一曲哀傷的旋律,即便是聽不懂的歌詞,也很容易令人莫名的眼淚直流,這就是聲音對我們感知的影響力。
不過可惜的是,我們對於聽覺的訓練是缺乏的,即便是從小學音樂,多數人著重的是技術的精進,談論的是樂器本身的名氣與價位,顯少把重心放在聽覺素養的提升。
所以為什麼聲音美學是人類美學的最後一塊拼圖?
就是因為現代人懂得看、懂得吃,卻很少懂得聽!
未來若能提升大眾在聲音美學上的素養,不僅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優化,更能使整體人類美學躍入新的層次。
文章來自Jack陳宏遠https://m-acoustics.net/zh-hant/l14/